智慧城市
“智慧城市”是指通过广泛采用北斗系统,互联网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数据挖掘、知识管理等技术,提高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,使城市运转更高效、更敏捷、更低碳。与数字城市、信息城市相比,“智慧城市”具有感知、自动反应、主动服务、辅助决策等特征。
智慧城市建设
强化统筹,有序推进。强化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建设,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做好项目衔接,按照“急用先行”的原则,本着“先共性后个性、先基础后表层”的思路,合理安排建设任务, 分阶段分步骤滚动推进实施,加强项目管理。突出重点,注重成效。立足现实需求,坚持以人为本,突出为民、便民、惠民,把夯实基础和推进应用作为重点,注重项目建设针对性、实效性、可操作性,避免重建设、轻实效,保障公众充分分享建设成果。
资源整合,数据共享。加强基础设施、数据资源、建设资金、人才队伍等资源的整合,统一建设标准,开展集约建设,促进资源共建、共享、共用,避免重复建设,强化互联互通基础,推进各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和社会 化开发利用。
创新驱动,长效发展。坚持技术和机制创新双驱动。引导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和深度融合,为社会管理提升、公共服务优化、产业发展增效提供持续发展动力;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、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,为智慧城市健康长效发展提供机制保障。
多元共建,保障安全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和导向性作用,在适合市场化建设的领域,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。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,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,落实责任、强化管理,注重个人隐私保护,加强重要基础设施、信息资源和要害系统的安全保障。在涉密和非开放领域实行政府主导建设。
以“建设生态优美、人民生活富足安康的幸福家园”为总体目标,全面落实市委、市政府的要求,以“指尖畅游、云上 畅想、数中畅管”为指导思想,以“从百姓的‘指’尖开启、从政府
的‘数’中生长、在共享的‘云’里拓展、在宽带的‘网’上联通”为建设路径,遵循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发展理念,全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“1245”体系,到 2025 年,将全市建设成宽带网络无处不在、智慧应用触手可及、政务服务高效透明、社会治理精准精细、信息经济融合创新、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的新型智慧城市,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信息时代的便捷和便利,使“智慧信阳”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,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,最终使信阳智慧化总体水平达到我国中原地区先进行列。
民生服务方面。坚持把“以人为本”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,从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,通过便民一卡通、话务一号通、服务一点通整合政府部门上百个公共服务和投诉热线,提高广大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获得感、认同感和参与感。
政务服务方面。针对群众办事“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,信息不对称、不公开,群众办事难、手续繁、效率低”和权力寻租等现象,通过实施政府审批“一站通”项目,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公开化、透明化水平。
社会治理方面。针对基层监管和服务力量薄弱,实施监管“一格通”工程,促进基层政府治理和服务的精细化、人本化;建成覆盖全市的智慧城管、平安城市、智慧安全生产、精准扶贫等智慧应用,最大程度开发数据信息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,推动城市管理服务方式创新,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。
产业经济方面。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,以“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、高端化”为方向,积极实施中国制造 2025 和“互联网+”战略,做大做强支柱产业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促进工业总产值翻番。把农业第一产业和红色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引擎,坚持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,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。
安全保障方面。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服务系统,加强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,统一建设安全保障设施,统一安全管理制度,从服务机制、队伍建设、标准规范、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指导和建设,确保技术服务安全、规范、高效。